洪涝灾害的原因

洪涝灾害的原因
时间:2022-03-19 13:49:29
洪涝灾害的原因(详解5篇)

  洪涝灾害的原因详解(一):

  河流洪涝灾害的成因:

  「天然原因」

  1水系特征:

  a流域广,支流多;

  b含沙量大;

  c.平原河道弯曲,水流缓慢,水流不畅。

  2水文特征:

  a流经湿润地区,降水丰沛;

  b干流汛期长,水量大。

  3.气候特征:

  该年份气候异常,流域内普降暴雨,造成洪水泛滥

  「人为原因」

  1植被破坏

  a过度砍伐,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造成流域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本事降低;

  b泥沙入江、淤积抬高河床,使河道的泄洪本事降低。2围湖造田:泥沙淤积导致湖泊萎缩,湖泊调蓄洪峰本事下降。 Www.CopyRight8.Com

  例如,长江洪灾的原因:

  天然原因:

  1、水系特征:

  ①流域广,支流多;

  ②中上游植被破坏严重,含沙量增大;

  ③中下游多为平原,河道弯曲,水流缓慢,水流不畅

  2、水文特征:

  流经湿润地区,降水丰沛,干流汛期长,水量大。

  3、气候特征;

  有些年份,气候异常,流域内普降暴雨,造成洪水泛滥。

  人为原因:

  1、过度砍伐,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造成流域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本事降低;泥沙入江、淤积抬高河床,使河道的泄洪本事降低。

  2、围湖造田,泥沙淤积,从而导致湖泊萎缩,调蓄

  河流的治理原则、措施:

  治理原则

  上游:调洪

  中游:分洪、蓄洪

  下游:泄洪、束水

  治理措施

  上游:修水库、植树造林,坚持水土

  中游:修水库,修建分洪、蓄洪工程

  下游: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开挖河道

  洪涝灾害的原因详解(二):

  洪涝灾害的构成原因

  1:夏天雨水多。

  2:城市雨水比农村多。城市的“雨岛效应”(城市温度高,上升气流多,雨水多),城区的年降雨量比农村地区高5%到10%。

  3:城市地表覆盖多是隔水层,不透水。雨水多了后排不掉。

  4:虽然有下水道,可是“国外的下水道能够跑汽车”,我们的下水道只能藏老鼠。地上21世纪,地下上世纪50年代。城市规划建设重地上,重看得到的,重面子,轻地下,轻基础,轻底子。

  5:城市地势低,外来洪水容易入侵。城市往往建设在地势地平的地方,导致外来水量多,天然排水不易。

  6:城市预防及应对灾害本事不足,机械排水本事不足。

  从整个流域上、中、下游、山区、平原、丘陵、洼地全面规划和治理,做到河库相通,塘堰相连,大、中、小水利工程结合起来,化水患为水利。此外,还需注意如下具体措施:

  (一)实行深沟、高畦耕作,可迅速排除畦面积水,降低地下水位,雨涝发生时,雨水及时排出。

  (二)洪涝发生前,如作物接近成熟,应组织力气及时抢收,以免洪涝损失。

  (三)洪涝灾害发生过程中,要利用退水清洗沉积在植株表面的泥沙,同时要扶正植株,让其正常进行各种生理活动,尽快恢复生长。

  (四)洪涝灾害过后,必须迅速疏通沟渠,尽快排涝去渍。还要及时中耕、松土、培土、施肥、喷药防虫治病,加强田间管理。如农田中大部分植株已死亡,则应根据当地农业气候条件,异常是生长季节的热量条件,及时改种其它适当的作物,以减少洪涝灾害损失。

  (五)旱地怕涝作物要采取联片种植,做到排灌分家,避免水田和旱田用水相互矛盾。

  洪涝灾害防治之水利工程特点:

  1、有很强的系统性和综合性。单项水利工程是同一流域,同一地区内各项水利工程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些工程既相辅相成,又相互制约;单项水利工程自身往往是综合性的,各服务目标之间既紧密联系,又相互矛盾。

  水利工程和国民经济的其他部门也是紧密相关的。规划设计水利工程必须从全局出发,系统地、综合地进行分析研究,才能得到最为经济合理的优化方案。

  2、对环境有很大影响。水利工程不仅仅经过其建设任务对所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生影响,并且对江河、湖泊以及附近地区的天然面貌、生态环境、天然景观,甚至对区域气候,都将产生不一样程度的影响。

  这种影响有利有弊,规划设计时必须对这种影响进行充分估计,奋力发挥水利工程的进取作用,消除其消极影响。

  3、工作条件复杂。水利工程中各种水工建筑物都是在难以确切把握的气象、水文、地质等天然条件下进行施工和运行的,它们又多承受水的推力、浮力、渗透力、冲刷力等的作用,工作条件较其他建筑物更为复杂。

  4、水利工程的效益具有随机性,根据每年水文状况不一样而效益不一样,农田水利工程还与气象条件的变化有密切联系。影响面广。

  5、水利工程一般规模大,技术复杂,工期较长,投资多,兴建时必须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和有关标准进行。

  洪涝的危害:

  1、环境破坏,经济损失

  洪水泛滥,淹没了农田、房舍和洼地,灾区人民大规模的迁移;各种生物群落也因洪水淹没引起群落结构的改变和栖息地的变迁,从而打破原有的生态平衡。野鼠有的被淹死,有的向高地、村庄迁移,野鼠和家鼠的比例结构发生变化;洪水淹没村庄的厕所、粪池,很多的植物和动物尸体的腐败,引起蚊蝇孳生和各种害虫的聚集。

  2、水源污染

  洪涝灾害使供水设施和污水排放条件遭到不一样程度的破坏,如厕所、垃圾堆、禽畜棚舍被淹,可造成井水和自来水水源污染,很多漂浮物及动物尸体留在水面,受高温、日照的作用后,腐败逸散恶臭。这些水源污染以生物性污染为主,主要反映在微生物指标的数量增加,饮用水安全性降低,易造成肠道传染病的暴发和流行。

  洪水还将地面的很多泥沙冲入水中,使水体感官性状差,混浊,有悬浮物等。一些城乡工业发达地区的工业废水、废渣、农药及其他化学品未能及时搬运和处理,受淹后可导致局部水环境受到化学污染,或者个别地区储存有毒化学品的仓库被淹,化学品外泄造成较大范围的化学污染。

  3、食品污染

  洪涝灾害期间,食品污染的途径和来源十分广泛,对食品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产生严重影响,常可导致较大范围的食物中毒事件和食源性疾病的暴发。

  洪涝灾害的原因详解(三):

  洪涝灾害的原因

  洪涝灾害的原因包括暴雨洪水、融雪洪水、冰凌洪水、风暴潮洪水等。根据雨涝发生季节和危害特点,能够将雨涝灾害分为春涝、夏涝、夏秋涝和秋涝等。由于洪水灾害和雨涝灾害往往同时或连续发生在同一地区,有时难以准确界定,往往统称为洪涝灾害。

  洪涝灾害包括洪水灾害和雨涝灾害两类。其中,由于强降雨、冰雪融化、冰凌、堤坝溃决、风暴潮等原因引起江河湖泊及沿海水量增加、水位上涨而泛滥以及山洪暴发所造成的灾害称为洪水灾害;因大雨、暴雨或长期降雨量过于集中而产生很多的积水和径流,排水不及时,致使土地、房屋等渍水、受淹而造成的灾害称为雨涝灾害。

  洪涝灾害包括洪水灾害和雨涝灾害两类。洪涝灾害往往具有突发性和范围大的特点,用卫星遥感监测大面积的洪水,视野宽广,洪水边界清晰,所以遥感信息产品的引入将使洪涝灾害灾情监测更及时、准确。

  洪涝灾害的原因详解(四):

  洪涝灾害频繁的主要原因:

  1、入湖水量大,出湖水量小。年平均入湖水量高达3018亿m3,是鄱阳湖的3倍,黄河的5倍,太湖的10倍。由于仅有一个出口,泄洪本事有限。一遇暴雨,构成上压下顶之势,致使上百亿m3超额洪水滞留湖内,酿成洪涝灾害。

  2、泥沙淤积,湖容缩小。很多洪水,带来很多泥沙,淤积在洞庭湖内,年均淤积达1亿m3。1949年以来,全湖平均淤高1.7m。

  3、防洪标准低,抗灾本事弱。经过一期治理,防洪标准由3-5年一遇,提高到5-10年一遇。但这个标准远远不能适应洞庭湖区防洪的严峻形势,也远远低于全国7大江河已经到达的20-100年一遇的标准。

  造成洪涝灾害的直接原因固然是气候的异常所构成的长时间持续暴雨,但人为因素也是主要原因。由于人口膨胀,向森林、湖河争地,过度采伐森林,破坏植被,填减湖泊,侵占河道等人类掠夺性活动,造成生态系统的破坏,增加了洪涝的发生几率。

  森林的破坏降低了人类防御洪涝灾害的本事

  对全世界的降水资料进行汇总,科学家们发现:这个世纪,由于地球温度升高约0.5℃,许多干旱地区变得异常干旱,而湿润地区则洪涝灾害明显增多。

  洪涝灾害,可分为洪灾和涝灾。

  洪灾指由于高山融水(比如横断山脉等地区)或是降水过多,引起河流水量暴涨溢出,如遇高山深谷地区,则会加剧河水汇集与流动地势,还会构成山洪;

  涝灾则侧重于对人类社会造成严重影响,尤指淹没很多农田,造成农作物很多减产或绝收的农业灾害。

  至于原因,除了刚才提到的一些原因,还有以下新原因:

  由于海啸、风暴潮、台风等海洋性灾害引起海水倒灌,冲过海堤,淹没沿海地区,造成土地此生盐碱化,浸泡很多农作物与房屋,造成洪涝灾害;

  此外,由于滑坡、泥石流等的暴发,会拦截堵塞河道,构成堰塞湖(别告诉我没听过,汶川地震啊),而河水却还在不停流淌积聚,到达必须高度,便构成了洪涝灾害。

  另外,又由于地震、人类的水利工程、采矿、开开山筑路等行为一旦未经勘测即施工,极易诱发滑坡泥石流等,也从必须程度上间接影响了洪涝灾害的发生。

  不等不提到的是,湖泊对于泄洪分水上的重要作用,但由于人们很多围湖造田(例如湖南省洞庭湖),造成湖面积越来越小,使其分洪的作用越来越小,也很大程度上,助长了长江中游地区的洪涝灾害发生。

  洪涝灾害防治措施

  1、加固江防大堤

  2、兴建分洪蓄洪工程

  3、修建一些水库、

  4、重点治理荆等一些河段

  5、建设一些大型的水利枢纽工程

  6、在长江上游大力植树造林

  7、禁止人们围湖造田等

  8、教育人们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洪涝灾害的危害

  1.环境破坏经济损失

  洪水泛滥,淹没了农田、房舍和洼地,灾区人民大规模的迁移;各种生物群落也因洪水淹没引起群落结构的改变和栖息地的变迁,从而打破原有的生态平衡。野鼠有的被淹死,有的向高地、村庄迁移,野鼠和家鼠的比例结构发生变化;洪水淹没村庄的厕所、粪池,很多的植物和动物尸体的腐败,引起蚊蝇孳生和各种害虫的聚集。

  2.水源污染

  洪涝灾害使供水设施和污水排放条件遭到不一样程度的破坏,如厕所、垃圾堆、禽畜棚舍被淹,可造成井水和自来水水源污染,很多漂浮物及动物尸体留在水面,受高温、日照的作用后,腐败逸散恶臭。这些水源污染以生物性污染为主,主要反映在微生物指标的数量增加,饮用水安全性降低,易造成肠道传染病的暴发和流行。

  洪水还将地面的很多泥沙冲入水中,使水体感官性状差,混浊,有悬浮物等。一些城乡工业发达地区的工业废水、废渣、农药及其他化学品未能及时搬运和处理,受淹后可导致局部水环境受到化学污染,或者个别地区储存有毒化学品的仓库被淹,化学品外泄造成较大范围的化学污染。

  3.食品污染

  洪涝灾害期间,食品污染的途径和来源十分广泛,对食品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产生严重影响,常可导致较大范围的食物中毒事件和食源性疾病的暴发。

  4.媒介生物滋生

  (1)蚊虫滋生:灾害后期由于洪水退去后残留的积水坑洼增多,使蚊类滋生场所增加,导致蚊虫密度迅速增加,加之人们居住的环境条件恶化、人群密度大、人畜混杂,防护条件差,被蚊虫叮咬的机会增加而导致蚊媒病的发生。

  (2)蝇类滋生:在洪水地区,人群与家禽、家畜都聚居在堤上高处,粪便、垃圾不能及时清运,生活环境恶化,为蝇类供给了良好的繁殖场所。促使成蝇密度猛增,蝇与人群接触频繁,蝇媒传染病发生的可能性很大。

  (3)鼠类接触增多:洪涝期间由于鼠群往高地迁移,所以,导致家鼠、野鼠混杂接触,与人接触机会也多,有可能造成鼠源性疾病暴发和流行。

  5.传染病流行

  (1)疫源地的影响由于洪水淹没了某些传染病的疫源地,使啮齿类动物及其他病原宿主迁移和扩大,易引起某些传染病的流行。出血热是受洪水影响很大的天然疫源性疾病,洪涝灾害对血吸虫的疫源地也有直接的影响,如因防汛抢险、堵口复堤的抗洪民工与疫水接触,常暴发急性血吸虫病。

  (2)传播途径的影响洪涝灾害改变生态环境,扩大了病媒昆虫孳生地,各种病媒昆虫密度增大,常导致某些传染病的流行。疟疾是常见的灾后疾病。

  (3)洪涝灾害导致人群迁移引起疾病由于洪水淹没或行洪,一方面使传染源转移到非疫区,另一方面使易感人群进入疫区,这种人群的迁移极易导致疾病的流行。其他如眼结膜炎、皮肤病等也可因人群密集和接触,增加传播机会。

  (4)居住环境恶劣引起发病洪水毁坏住房,灾民临时居住于简陋的帐篷之中,白天烈日暴晒易致中暑,夜晚易着凉感冒,年老体弱、儿童和慢性病患者更易患病。

  洪涝灾害的原因详解(五):

  发生洪涝灾害的原因

  1、土壤与地质状况

  当地的土层质地粘重,通透性差,垂直下渗弱,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且蓄水量多时,就很容易构成涝渍灾害。

  2、地貌特征

  当所处的地域存在低山丘陵区地表起伏、径流峰高流急、沟谷纵横等情景,就会较容易构成洪涝灾害。此外,微地形复杂、地形低洼、排水迟缓,并受外江洪水顶托倒灌影响,使内水无法排除,这样也会造成洪涝灾害。

  3、气候原因

  季风气候显著的地区,常常因水资源时空分布的不均匀,造成短历时高强度暴雨或受北上台风的影响而构成的长历时连续降水,在这过程期间极易导致洪涝灾害的发生。但也有的地区是因为秋冬季气温低且蒸发量小,秋季滞流耕地中的雨水及受冻结温度梯度作用上升到地表的地下水冻结成为固态,与冬季降雪一齐,春暖融化滞存于耕地表层构成春涝。

  4、人类活动的密集情景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一些地区因人类过分集中,人们为了生活而不惜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所以这些地区也极易造成洪涝灾害。还有另外一方面是,由于有些防洪除涝工程年久失修,导致防洪及排水标准降低。而当河水泛滥,内水受河水顶托时,不能有效的及时排除内水,从而发生洪涝灾害。

  洪涝灾害的特点

  综述

  从洪涝灾害的发生机制来看,洪涝具有明显的季节季节性、区域性和可重复性。如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洪涝几乎全部都发生在夏季,并且成因也基本上相同,而在黄河流域则有不一样的特点。同时,洪涝灾害具有很大的破坏性和普遍性。洪涝灾害不仅仅对社会有害,甚至能够严重危害相邻流域,造成水系变迁。并且,在不一样地区均有可能发生洪涝灾害,包括山区、滨海、河流入海口海口、河流中下游以及冰川周边地区等。可是,洪涝仍具有可防御性。人类不可能彻底根治洪水灾害,但经过各种奋力,能够尽可能地缩小灾害的影响。

  范围广

  除沙漠、极端干旱地区和高寒地区外,中国大约23的国土面积都存在着不一样程度和不一样类型的洪涝灾害。年降水量较多且60一80%集中在汛期6至9月的东部地区,常常发生暴雨洪水;占国

  土面积70%的山地、丘陵和高原地区常因暴雨发生山洪、泥石流;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每年都有部分地区遭受风暴潮引起的洪水的袭击;中国北方的黄河、松花江等河流有时还会因冰凌引起洪水;新疆、青海、西藏等地日寸有融雪洪水发生;水库垮坝和人为扒堤决口造成的洪水也时有发生。

  发生频繁

  据《明史》和《清史稿》资料统计,明清两代(1368—1911年)的543年中,范围涉及数州县到30州县的水灾共有424次,平均每4年发生3次,其中范围超过30州县的共有190年次、平均每3年1次。新中国成立以来,洪涝灾害年年都有发生,只是大小有所不一样而已。异常是50年代,10年中就发生大洪水11次。

  突发性强

  中国东部地区常常发生强度大、范围广的暴雨,而江河防洪本事又较低,所以洪涝灾害的突发性强。1963年,海河流域南系7月底还大面积干旱,8月2日至8日,突发一场特大暴雨,使这一地区发生了罕见的洪涝灾害。山区泥石流突发性更强,—旦发生,人民群众往往来不及撤退,造成重大伤亡和经济损失。如1991年四川华蓥山一次泥石流死亡200多人,1991年云南昭通一次也死亡200多人。风暴潮也是如此,如1992年8月31日至9月2日,受天文高潮及16号台风影响,从福建的沙城到浙江的瑞安、敖江,沿海潮位都超过了解放以来的最高潮位。上海潮位达5.04米,天津潮位达6.14米,许多海堤漫顶,被冲毁。

  损失大

  如1931年江淮大水,洪灾就涉及河南、山东、江苏、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浙江等8省,淹没农田1.46亿亩,受灾人口达5127万,占当时8省总人口的25%,死亡40万人。1991年,中国淮河、太湖、松花江等部分江河发生了较大的洪水,尽管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下,各族人民进行厂卓有成效的抗洪斗争,尽可能地减轻了灾害损失,全国洪涝受灾面积仍达3.68亿亩,直接经济损失高达779亿元。其中安徽省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49亿元,约占全年工农业总产值的23%,受灾人口4400万,占全省总人口的76%。

Copyright © 2021-2022 www.copyright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文字君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1170253号

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时内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