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神,又名维纳斯,是西方神话传说人物,是人们对女神或者爱的象征。
古希腊主要的爱神是阿芙洛狄忒与(Aphrodite)爱若斯(厄洛斯)(Eros)两位,与之对应的罗马神则是维纳斯(Venus)和丘比特(Cupid)。
阿芙洛狄忒是奥林波斯十二神之一,拥有广泛的权能,现代人经常给她贴上“爱与美之神”的标签,可是这只是她最著名的权能而非全部,像婚姻实际上也是阿芙洛狄忒所执掌的范围[1]。
另一位爱神爱若斯,实际上是古希腊语ρω“爱欲”一词的拟人神化,由于ρω是阳性名词,所以爱若斯是男神。赫西奥德《神谱》(120-2)将他列为原初四神之一,此处的爱若斯作为一种宇宙原则贯穿于宇宙万物的繁衍生息之中。《神谱》(201f.)后文又说,爱若斯陪伴从海中诞生的阿芙洛狄忒前往诸神的住处,这将一位名词拟人化的神明与一位宗教实践中权能广泛的大神联系了起来。许多别的作家将爱若斯设定为阿芙洛狄忒的儿子,是为小爱神。甚至一些作家说小爱神也不止一位,阿芙洛狄忒的许多儿子都是小爱神,用ρω的复数形式ρωτε统称他们。对于想要将《神谱》与后世神话版本整合为一体的人来说,可认为爱若斯不止一位:一位是古老的原始爱神,另一位(或一群)则是阿芙洛狄忒的儿子小爱神。
与阿芙洛狄忒对应的罗马神是维纳斯。维纳斯源于拉丁语中的中性名词*venus“魅力”。从一个中性名词变成一位与阿芙洛狄忒等同的女神,这期间必定有复杂的过程,她的词源或许阐明了她为何成为爱神,但也不足以说明她的全部性质。与*venus所代表的魅力并不限于性魅力,而是所有讨人喜爱以及博神喜爱的魅力。英语中的venom“毒液”和venerate“尊敬”二词实际上最终来源于此:venom源于拉丁语venenum,venerate源于拉丁语venerari,二者都源于*venus。综合这套词源来看,前者应当本表示一种魅惑药剂,之后泛指毒药,而后者应当本表示一种展现魅力赢得喜爱的行为,后简化为尊敬。
与爱若斯对应的罗马神则是丘比特。丘比特也是拉丁语名词cupido“愿望、欲望”的拟人神化,他基本继承了小爱神爱若斯的形象,在现代甚至他更为著名。
中国古代民间传说中的爱神究竟是哪位
一、媒神之祖女娲
女娲是被中国民间广泛而长久崇拜的一位女性神,她被看成是创世神和始祖神。传说女娲能化生万物,她的最伟大的业绩一是炼石补天,二是抟土造人。女娲在造人之前,于正月初一造出鸡,初二造出狗,初三造羊,初四造猪,初五造牛,初六造马。到了初七,开始以黄土和水造人。研究到人要代代相继,善衍不绝,于是创立了婚姻制度,促使男子与女子结合以生儿育女,于是女娲就成了第一个媒人,被后世尊奉为媒神,又称“高禖”,这在本书第二章已述及。人们祭祀这位婚姻之神典礼十分隆重,修了女娲娘娘庙或高禖庙,用太牢(猪、牛、羊三牲齐备)这一最高礼节来祭祀她。这些庙至今在山东洛宁、山西河津、江西雩都等地区还有保留。女娲之神的出现反映了母系氏族社会中婚姻以妇女为中心,女族长掌握着全族的婚姻大事。
二、牛郎织女
牛郎织女的故事是中国四大传说之首(中国的四大传说是“牛郎织女”、“嫦娥奔月”、“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都是歌颂男女真诚的感情的)。牛郎与织女最初源于原始信仰中的星辰崇拜,是星宿的神化与人格化。中国有不少神的传说都是源于此,如二十八宿、青龙、白虎、朱雀、玄武、魁星、南极老人星等。
三、月神
月神,是中国民间流传最广的神仙之一。月神又叫月光娘娘、太阴星主、月姑、月光菩萨等。崇拜月神,在中国由来已久,在世界各国也是普遍现象,这是源于原始信仰中的天体崇拜。在黑夜中,月亮给人带来了光亮;月色朦胧,又会使人产生许多遐想,许多美丽动人的故事所以产生,“嫦娥奔月”就是其中着名的一个。传说嫦娥是后羿的妻子,后羿因射九日,得罪了天帝,把他们贬在人间,之后,后羿得了西王母的长生不老药,嫦娥偷吃后升天而去,住于月宫,就成了月神娘娘。《山海经》、《搜神记》等古籍中都记有此事。
此后,月神就较普遍地为民间供奉。我国古代男女热恋时在月下盟誓定情,拜祷月神。有些分离的恋人也拜求月神祈求团圆。
四、月下老人
月下老人是我国神话传说中专管婚姻的神,又称“月老”。据沈三白《浮生六记》说:“一手挽红丝,一手携杖悬婚姻簿,童颜鹤发,奔驰开非烟非雾中。”我国不少地方都有月老祠。 Www.CopyRight8.Com